Auto Translate by google.

從宗教改革到敬虔運動給我們的省思

作者 趙元舜執事 on . Posted in 宣教分享

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,世界各地的教會、神學院有很多的慶祝活動、研討會和講座。一個令人注目的地方就是,很多探討的重點都在於目前的基督徒處境(或困境),當年的宗教改革運動有沒有可以給我們答案的可能?雖然五百年前的教會光景,看似和現代有極大的差異,但在當中這些回到「以信為本」的信徒們,他們如何來回應所面臨的掙扎或挑戰,卻可以給我們寶貴的線索。

    我們都會問:一個擁有信仰的人,要如何面對他的信仰—當他一再地發現自己(乃至於周遭環境)的軟弱與私慾?馬丁路德面對這樣的掙扎,然而,在研讀羅馬書的過程中,他得到了亮光:「最終,經過晝夜不斷地默想,靠著上帝的憐憫,我…開始明瞭上帝的義,透過義人靠著上帝的恩賜,也就是靠著信心生活…現在我覺得好像我完全重生,而且透過突然大開的門進入天堂。」如果一個基督徒的重生,是一個被動的、完全倚靠恩典的經歷,那麼在這之後的信仰生活,就不可能奠基在對刑罰的懼怕、對自己能力的倚靠之上。

    而在這之後的敬虔運動,則落實了路德「信徒皆祭司」的原則。司本納(P. J. Spener)在他的著作「敬虔的渴望」中,提出了幾個教會乃至於信徒生命復興的幾個建議:「一,個人精讀聖經;二,恢復信徒皆為祭司的真理與實行;三,不僅有聖經的知識,也要有愛心的行為與生活;四,讀經不重在教義的辯論,乃重在尋求真理;五,需以崇高的道德標準重組大學;六,復興福音講台,廣傳福音。」與其說敬虔運動同時包含教會內部改革以及影響外在社會,不如說:基督徒需要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教會肢體生活(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「團契」),在這樣的團契中,分享個人靈修、悔改歸正的經歷,在彼此鼓勵、彼此服事當中,建立一個活潑的敬虔生活。從這樣的「重生團體」出發,教會傳福音、社會服務與救濟、乃至於海外宣教,就不再僅僅是出於一種所謂「救世濟民」的熱情,而是出於對神話語、主耶穌基督福音與使命的信靠和回應。

    很多人(包括基督徒)將改教運動理解為「從宗教桎梏裡解放」,這樣的理解不無根據,最常引用的經文就是加拉太書5:1「基督釋放了我們,叫我們得以自由」。然而真正的得自由,不是讓自我意志與行動來主宰信仰生活,而是被聖靈引導,如同加拉太書5:25「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,就當靠聖靈行事」。重要的是「靠著聖靈,憑著信心」,更認識神的話語和真理,更多在禱告中的悔改與交託,並且在我們所處的各樣環境中,把這樣的生命活出來。就如同五百年前改教運動、敬虔運動當中的弟兄姊妹們,他們不都是王公貴族、達官貴人,甚至不一定受過高等教育,然而蒙聖靈引導的生命,可以在這個世界裡發出光亮,不僅改變了他們周遭人的生命,也在歷史中留下軌跡,成為我們的屬靈遺產。